广东梅州受区位、地形、交通等限制,影响了经济发展,是广东省脱贫攻坚、建设新农村的主战场之一。2020年6月17日到20日,广州大学农工党广州市乡村振兴第58团,在广州大学科研处和统战部的组织领导下,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到国家有需要地方去”,“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率队来到梅州开展科技下乡,助农兴农活动。在4天时间内,团队成员先后走访了大埔县大麻镇小麻村、蕉岭县三圳镇铁西村、梅县区白渡镇悦来村、丰顺县建桥镇环西村、丰顺县黄金镇杨石村等多个镇村。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走访、坦诚交流、现场咨询、技术产品和资料赠送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梅州村镇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充分肯定。
一、座谈互识,坦诚交流
每到1个镇村,团队成员下车伊始,就马不停蹄与镇委、村委工作人员开展座谈,认识交流;广州大学校领导,科研处和统战部领导首先对此行的安排和主要目的作介绍,镇委、村委则对当地人口、土地、产业、经济现状等作详细介绍;然后团队成员各自介绍专业方向和主要工作内容等。最后,大家就新农村建设、乡村产业振兴、以及本地乡村在发展经济中的一些设想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二、现场勘察,咨询建议
会后,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团队对村里主要经济区进行了实地走访。团队成员考察了村土地利用以及土壤质量现状。双方边走边聊,就梅州乡村发展实业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广大科技团队也就解决方案提出了一些初步方案。梅州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交通运输不便,造成农产品有产难销,特别是大众化的农产品集中上市时,产品的竞争力比较差;但梅州有个独特的优势:据报道,梅州地区土壤硒含量比较高,硒是人体必需的15种微量营养元素之一, 被国内外医药界和营养学界誉为“生命的火种”,享有“长寿元素”、“抗癌之王”、“心脏守护神”等美称,因此,本地应该利用这个独特的土壤条件优势,开发富硒系列农产品,作为产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梅州地区还有个普遍问题,即土地结构中耕地占比较少,而且受国家政策控制利用方式受限,但梅州山地面积占比较大。山地一般土壤粗骨化明显,有机质较低,因此适于发展耐旱耐贫瘠的作物;同时,为了提高产量和品质,也需要对土质进行一定的改良,例如增施有机肥,施足基肥,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化灌溉技术等。
三、取样检测,对症下药
“我们准备进行土地用途变更,不知是否合适?可否帮我们作个检测?”白渡镇悦来村委提出要求;“我们村里山地面积多,但种金柚却发现品质不行,卖不出去,是否土质有问题?”黄金镇杨石村委主任发问。为了准确把脉,为作物种类的选择提供参考,团队对村里比较关切的地块进行了土壤取样检测。通过土壤养分和微量元素测定,分析土壤的营养状况及重要元素的丰缺状况,有利于制定适当的产业发展对策,以及进行土壤改良等。
四、建立联系,长效保障
发挥专业技术团队的优势,为贫困乡村带来科技之光,不是一时的事,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为此,活动结束后,团队与村委通过微信、电话、以及定期走访等线上线下方式,建立长期联系,为帮扶基地提供不间断的技术服务,确保科技下乡长效机制,真正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保障。
农工党广州市乡村振兴第58团介绍
农工党广州市乡村振兴第58团汇聚了土壤学、地理学、农业科学、污水处理、GIS等研究领域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科研力量,各专家优势互补、良性互动,进行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立足解决区域村镇水、土监测治理工作。团队成员共10人,其中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4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在农村水、土环境监测、污染要素获取与关键监测技术、养殖业面源污染管控和高风险环境污染物的管控等方面开展了大量技术创新与应用研发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团队致力于建设省内一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省级农村水土综合治理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促进地方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广东省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