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全省科技大会在广州召开,会上颁发了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广州大学以第一单位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科技合作奖1名,青年科技创新奖1名,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其中我校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刘海、无党派人士董志诚、民盟广州大学基层委主委吴旭分获青年科技创新奖、自然科学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据了解,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共有218个项目(人)获奖,其中突出贡献奖1名、自然科学奖31项、技术发明奖11项、科技进步奖132项、科技合作奖5名、青年科技创新奖20名、科技成果推广奖18项。

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
刘海教授
刘海,教授,博导。现任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2021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2023年入选“感动广州的最美教师”,牵头获2023年广东省青年科技创新奖和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担任JCR Q1区期刊IEEE GRSL副主编,IEEE高级会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工程信息技术与应用分会常务理事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理事等。长期从事地下隐蔽缺陷探测方法研究,针对隧道衬砌和公路路面等层状结构,以及空洞、管线和钢筋等孤立目标,形成了基于无损探测技术的结构安全评价和灾变预警研究体系。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4项、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卓越青年团队项目等其他课题10余项。发表SCI论文93篇(含一作/通讯58篇,JCR Q1区71篇,高被引论文5篇,热点论文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7项。基于以上部分研究成果,分别在2020年12月2日和2024年6月2日对嫦娥五号和六号月壤结构探测仪雷达数据进行了准实时处理,为两次月壤钻取任务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2021年6月,利用超声相控阵对赛格大厦钢管混凝土柱进行了脱粘缺陷检测,为其结构动力性能下降的原因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撑。
自然科学二等奖
项目名称:植物新生RNA检测方法创制与应用
第一完成人:董志成教授
项目简介: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董志诚教授团队完成的系列《植物新生RNA检测方法创制与应用》,团队成员包括董志诚教授、刘敏副教授、朱家富特聘讲师、已出站博士后陈岩。该系列工作填补了植物转录研究的空白,创新的研究方法在国内外同行的研究中推广,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Plants、SCLS、JIPB等权威杂志。
植物在人类生活和地球生态系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转录是基因表达的第一步,也是受调控最多的一步。回答“植物如何通过在转录水平快速、精密地调控,以适应波动的环境?”,能够在全球气候恶化的趋势下,为维护脆弱的生态系统提供参考。同时在作物遗传育种方面,也能够为缓解耕地资源有限和食品消费增长的矛盾提供新思路。
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复杂,缺少高效、特异的检测方法,制约了植物转录调控的研究。我校生命科学学院董志诚研究团队,依托广东省植物适应性与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广州市作物基因编辑重点实验室,以转录研究的高通量检测方法为切入点,对植物的转录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系列原创发现:1)首次报道了pNET-seq方法;2)系统描绘了植物的转录模式;3)发现了植物特有的转录规律;4)揭示了植物响应环境温度的转录动态。
项目名称:取向结构防污防护涂层材料的研制及产业化应用
第一完成人:吴旭教授
项目简介:我国精细化工(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产业在全球占比近50%,涂料生产和消费规模稳居世界大国首位,广东省多年蝉联中国涂料产能第一大省,但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功能化高性能产品核心技术仍被涂料国际巨头垄断。防污自洁功能是涂层界面追求的关键性能之一,在巨大的产业需求背景下,研究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防污功能涂层材料及工程应用技术意义深远。吴旭教授多年来致力于精细化工领域,执着地推动着防污功能涂层学术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带领项目组设计合成出含有烯丙基、端羟基等不同反应基团的系列反应型硅油功能分子;将特定防粘附硅油功能分子接枝到工业树脂结构中,协同实现了树脂涂层表层显著防污功能及底层对各类基材的良好附着功能;通过树脂功能基团结构与配比优化,交联剂结构筛选、水性化和封闭等结构改造,研制成功防污防护功能涂层材料并实现了产业化应用。为有机硅功能分子应用,改性树脂设计与工程放大、防污防护涂层材料应用提供了关键材料与技术支撑。成果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